忆先辈 学党史 汲取力量迈向新征程 ③ “怀工业救国之梦 锻钢铁强国之心”忆著名冶金学家——邵象华_体育平台官方足球公布平台_体育平台app线上官方

专业的煤气发生炉厂家!体育平台官方欢迎您!

体育平台官方

体育平台官方联系方式

忆先辈 学党史 汲取力量迈向新征程 ③ “怀工业救国之梦 锻钢铁强国之心”忆著名冶金学家——邵象华

来源:体育平台官方    发布时间:2024-02-19 07:52:28

产品介绍

  原标题:忆先辈 学党史 汲取力量迈向新征程 ③ “怀工业救国之梦 锻钢铁强国之心”忆著名冶金学家——邵象华

  为筹办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钢厂,他放弃了博士学位;鞍山钢厂复产失败,他当众痛哭。一生坚持钢铁救国的信念,中国的第一炉钢,第一本冶金教材都出自于他的手中,这就是中国近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两院院士邵象华。

  邵象华,著名冶金学家、冶金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他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座现代碱性平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鞍钢恢复生产、建立技术管理体制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真空熔炼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了用普通电弧炉冶炼出超低碳不锈钢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创立了从包钢废钢渣和铁水中提取铌的独特工艺,开发了用氧气转炉冶炼中、低碳铁合金和转炉炼钢底吹煤氧等项重大工艺,并为中国钢铁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建设的咨询作出重要贡献。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被授予我国工程技术最高荣誉——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

  邵象华191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亲是清朝末科秀才,在数校兼英文教员。父亲十分勤勉,处事治学认真、严谨,对子女要求甚严,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1919年,邵象华进入小学学习。他勤奋好学,学业成绩优异,多次跳级,以9年时间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学业。1928年,邵象华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进入了浙江大学化工系。1932年,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年仅19岁,而后被推荐至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任助教。

  那段时期正值国家内乱外侮不断。经历了小学时的“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拒签巴黎和约,初中时躲避军阀混战,大学时的“九一八事变”,目睹租界里中国人受歧视的情景,少年邵象华立志要发奋图强、要工业救国!

  当时“中英庚款董事会”每年招考留英公费生。1934年邵象华参加了第二届考试,考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主修冶金,同时考取的还有后来同事多年的丘玉池同志(中国特殊钢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原钢铁研究院副院长)。

  1936年邵象华获伦敦大学一级荣誉冶金学士学位,后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卡本特爵士指导下,从事钢表面渗氮硬化机理研究。1937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并荣获马瑟科学奖金,先后被授予英国皇家矿学院会员学衔和帝国理工学院奖状。他勤学苦读的事迹在校传为美谈。他的导师曾提名他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但此时恰逢原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访英,邀请他回国参加筹建位于湖南的中央钢铁厂工作,他毅然放弃留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开始了他为工业救国而奋斗的漫长历程。

  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火蔓延至湖南,中央钢铁厂被迫缓建,第一个钢铁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破灭。

  1939年夏,他应迁在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的邀请,出任该校工学院首任冶金教授。次年,资源委员会决定在西南后方建立钢铁厂,他被调回该会工作,不久奉派到所属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负责创建炼钢厂并任厂长。他亲自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座现代碱性平炉。他应用国外当时已发展起来的冶金炉热工和空气动力学原理,对煤气发生炉、炉体各部、烟道以至烟囱等总系统进行了详细计算,做出了有科学依据的设计。限于当时条件,这座容量只有15吨,但已是除沦陷区外的全国最大平炉,在设计中不得不采用因地制宜的代用措施。该平炉于1944年末投入生产,成为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件盛事,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停产,第二个钢铁梦又破灭。通过在十分困难条件下平炉建设的生产实践,他和他所领导的一批技术人才得到很大锻炼。后来大冶钢厂采用了邵象华的设计,建造了同样的平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邵象华等受派赴东北接收钢铁企业。1947年他被任命为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协理兼制钢所所长。鞍钢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恢复生产后又被迫停产,第三个钢铁梦又一次破灭。

  1948年鞍山解放,邵象华等6名原协理和30余名技术人员留在鞍山,10月到鸡西一家小钢铁厂协助工作,不久又到哈尔滨东北重工业部报到。11月2日沈阳解放,他随军进入沈阳,之后他参加了接管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在新诞生的鞍山钢铁公司中,担任总工程师,并先后兼任炼钢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和公司技术处处长。他以极大的热情主持了炼钢厂的设备修复和生产恢复工作。

  当时的鞍山钢铁公司已在战争中惨遭破坏,所剩设备无一完整,无法运转,且技术力量极端缺乏。作为炼钢厂生产技术副厂长的邵象华,主持了以大型预备精炼炉和平炉为中心的修复及投产工作。他亲自制定炼钢工艺和操作规程,置身现场,与操作人员共同解决了开工初期不断发生的煤气爆炸、炉料冻结、炉顶烧塌、炉底出坑和穿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和事故,终于掌握了一整套大型平炉的操作运行经验,使操作水准不断提高。在约一年的时间里,使全厂1座混铁炉,6座大型平炉、3座预备精炼炉及附属设备得以修复和投产,并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迅速提高。1949年4月25日,鞍钢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时任中央委员贺龙代表党中央前来祝贺。1949年8月15日,邵象华被鞍钢授予二等功臣称号。

  在鞍山解放后,邵象华全身心地投入到鞍钢的修复和投产工作的同时,他重视人才的培养。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工人讲解生产操作的技术要领,指导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生产实践中迅速提高专业水平,每周三次在清晨上班前向讲管理课、技术课,为鞍钢重建和迅速恢复生产培养急需人才。1950年,他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钢铁冶金学》专著。与此同时,他主持翻译了国际上主要的炼钢专著—美国出版的《碱性平炉炼钢》(东北工业出版社,1951);独自翻译了苏联出版的《钢冶金学》(重工业出版社,1950)。这些书在炼钢科学技术人员中广为流传和使用,并被作为当时冶金高校的教材。

  1955年,邵象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从1956年起,他连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至1991年,并兼任炼钢学术委员会主任、炼钢学会理事长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副理事长。自1957年起,他先后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冶金组组员,钢铁冶金组组员,冶金学科组副组长。他参加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年秋,邵象华被调离鞍山,到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中国钢研前身)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历任炼钢及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技术顾问等职。

  3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先后承担了冶金行业不同性质的研究、开发任务,同时培养了相应的科技任务。

  ★ 20世纪60年代结合国家新材料的需要,比较系统的开展了真空熔炼的应用基础研究。这些工作对当时正在成长的特殊冶炼科技队伍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

  ★ 1964年,邵象华作为超低碳不锈钢冶炼项目的负责人,调查研究了国内特殊钢厂冶炼普通不锈钢的条件与经验,分析了该钢种的特点,经过物理化学计算,制定操作方法,到抚顺钢厂和重庆特殊钢厂,在炉前指挥试炼,都做到了一次成功。这两厂都按时提供了合格产品。

  ★ 20世纪60年代初,邵象华带领工作组和包钢合作,开发了包钢资源中铌的回收利用工艺,该工艺生产流程在包钢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 为了能在转炉内大幅度增加热源,以达到炼钢多用废钢或冷生铁,并适应铁水预处理后热量紧张的状况,邵象华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进行氧气转炉底吹煤和氧的研究。他指导博士研究生等从实验室探索开始,进而与新抚钢厂合作,在其10t氧气转炉上进行工业性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技术获国家专利。

  邵象华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参加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将发展氧气转炉炼钢等新工艺技术列入纲要。他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1957年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对钢铁工业应大型化做了发言。

  上世纪80年代初传来美国的一些未来学家鼓吹传统工业已经过时,是“夕阳工业”的报道。邵象华经过收集资料,通读原作,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有关情况及其主张,他在报刊上和学术会议中多次发表意见,指出冶金等传统工业在发达国家长期内不会消亡,对我国来说更是极端必要的“朝阳工业”。

  1981年1月在国家决策部门召开的关于调整宝钢一期工程建设的会议上,邵象华有根据地从技术和经济上提出宝钢一期工程不能停止建设的理由,主张宝钢应继续建设和发展。

  他在“七五”期间,对薄板坯连铸、高炉强化冶炼等国家攻关项目立项,以及熔融还原技术、包钢某些综合利用流程等多次论证或讨论会上,都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应国家计委对“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进行咨询的要求,邵象华都积极认真的参与。

  1978年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邵象华作为我国冶金界的代表,多次应邀和奉命出国访问,活跃在国际学术讲坛。1978年11月,他作为副团长率中国金属学会代表团参加了在法国凡尔赛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炼钢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这是中断多年后,我国钢铁界人士第一次在西方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露面。邵象华在大会上介绍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些特点和成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应。

  从1979年5月和1980年4月,他作为中国金属学会代表团成员,分别访问了美国和日本。1981年起,他参与组织和参加中美双边冶金学术会议、中法双边钢铁学术会议等,1981~1985年连续三次参加了中日炼钢学术会议。

  在中韩两国建交之前,1986年10月邵象华和另两位学者应联合国一个亚洲组织之邀,参加了在浦项召开的第二届钢铁技术与新材料国际会议。邵象华在大会上作了特邀讲演,由此开始了我国与韩国钢铁科技界和有关方面的接触和联系。

  1992年4月,在日本钢铁学会理事会和春季年会上,他被授予该会名誉会员,他作的学术讲演,获汤川纪念讲演奖章。

  与此同时,邵象华还积极推动、组织和参与了国内有关的各项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他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刊物的作用。自1949年起,任《鞍钢》(技术期刊)主编,先后任《金属学报》、《钢铁》、《中国金属科学技术学报》及其他几种主要冶金期刊的编委、主编、副主编、顾问及总顾问等。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钢铁冶炼分支主编,《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编委,《中国冶金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等。

  邵象华从始至终保持着对钢铁事业的挚爱,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绝不轻易下结论,每篇著作,每个论点,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思考和验证。他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研究的实用性,觉得自身进行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根本之点在于工程化、工业化。应用、开发类研究课题必须针对实际需要和考虑在生产建设中能否实现并取得经济效益,决不能把不够格的研究成果推给别人去“转化为生产力”。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时,他总是力图寻找科学依据,以理论来指导实践。

  他作为著名的冶金学家,冶金工程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他总是虚怀若谷,在学术上善于听取各方面不同的观点,没有门户之见,从不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迷信任何学术权威,勇于创新,尊重科学。

  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把指导科研人员研究课题、指导研究生以及参加或主持答辩等看作是培养人才、树立良好学风的重要工作,一贯严肃认认真真地对待。他作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3名硕士和4名博士研究生。他是东北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顾问。

  长期以来,邵象华经常受到来自各地同行提出的关于钢铁科技和生产建设方面的求教以及有关领导机关、单位要求他参加评议、论证、咨询、审查等活动,他都认真地对待,甚至做必要的调查研究,以期提供尽可能符合实际,并有科学依据的意见。他在耄耋之年,仍然阅读文献资料,关注着我国和世界钢铁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他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他性格开朗,机智风趣,平易近人,遵奉“宁可人负我,决不我负人”为信条,不计个人恩怨。他酷爱音乐,在浙江大学求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时就是学校师生自办的管弦乐队的一名小提琴手。数十年来他一直喜爱欣赏音乐,年事渐高后更把它作为解除疲劳和增进健康的灵丹妙药。

  亲历了新旧中国的邵老深深体会到只有中国领导的新中国才能圆自己一生追求的梦想,他从内心热爱中国,并渴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1981年,他以68岁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邵象华全心全意地投身祖国的钢铁事业,为建设“钢铁强国”奉献终身。199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邵象华被授予我国工程技术最高荣誉——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

  邵象华对祖国钢铁事业的贡献、革命的风范和高尚的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永远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发扬!

  点击图片查看忆先辈 学党史 汲取力量迈向新征程 ①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忆科技战线的铁人——陈篪

  点击图片查看忆先辈 学党史 汲取力量迈向新征程 ② “一生服务为人民 科技兴国志不移” 忆当代著名的钢铁冶金学家——李文采

川剧变脸原理 川剧变脸的原理是什么
四柱液压机油压机压力机压片机各式各样不同类型可专业定做